果然放假的日子过得最“快”,

眼睁睁地看着长假从指缝间溜走

然后接下来的日子就是——

旅游后遗症、上班恐惧症、

睡眠紊乱症、吃货综合症。

肯定是症症中枪……

即将到来的,

不仅仅是连日的工作

还有几个坏消息!下面,请做好心理准备!

挺住了!

要降温了,你还好吗?

是不是觉得中秋过后的一周很漫长?

对啊,因为你上了6天班。

但是!本年度最长的“工作周”才要刚刚开始呢!

这次,你要连上7天班!!!

还有一个坏消息就是:年的长假正式“用”完了!

今年,除了周末,再也没有假期了。

这应该是目前为止,最让人悲伤的消息——明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重叠了……重叠了……叠了……了……嗯,现在年只有85天了,连20%都不到了。说好的“小目标”呢?进展如何了?又要长膘了!……

天气突然转凉,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又该如何养生?

寒露养生四部曲1衣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进入寒露后,就不能再“秋冻”了,夜晚温度将会降得更低,因此要特别注意保暖。不要赤膊,以防凉气侵入体内;最重要的是脚部,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习惯。记住,“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可是一条很好的养身之道。

此外,秋季腹泻多发,还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

2食

寒露时节养生保健,“防燥”至关重要。对付“燥气”,喝白开水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患者,但对于健康人来说,要想完全抵御“燥气”带来的负面效应,最好在白开水中加些盐或蜂蜜。

为防“燥气”,这个时节的饮食应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宜多吃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以及润肺润燥的新鲜瓜果蔬菜、豆类及豆制品,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山药等以增强体质。有条件的,还可以煮一点百枣莲子银杏粥经常喝,经常吃些山药和马蹄也是不错的养生办法。

3住

寒露过后,随着气温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心脑血管病、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也容易复发。在这“多事之秋”,应合理安排日常起居,尤其对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更是至关重要。

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每天可多睡1小时,缓解秋乏。注意劳逸结合。特别是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居室及其周围可种植一些适宜的绿叶花卉,让环境充满生机,又可净化空气,促进身体健康。

4行

寒露时节,到公园、湖滨、郊野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但晨练要注意躲避早雾,避免诱发慢性呼吸道疾病;最好选择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

秋风肃杀,面对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们往往容易触景生情,引起忧郁、伤感的心绪。用什么方法可以化解悲秋呢?登高就是不错的方法。秋游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不仅陶冶情操,还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

今天后,必须要防范感冒!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

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

可以这样做

第一步、点揉风池穴

 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的下缘,距离耳朵后部约两个手指宽的一凹陷处。两手拇指点住风池穴,用指头用力揉动数十次。   

作用:能起到清热疏风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风热感冒。

第二步、揉大椎穴 

 按摩手法:该穴在颈后正中,一个较大的骨头突起的下缘,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用一手食、中两指,用力按住大椎穴,揉动至次。 

作用:可起到预防和治疗感冒的作用,特别适合治疗感冒后高热不退。

第三步、拿肩井穴   

按摩手法:肩井穴在颈到肩端的中部,肌肉较丰富的地方。两手拇、食、中三指分别拿对侧的肩井穴。拇指在前,食、中指在后,提拿10次即可。

作用:能起到疏风散寒解表的作用,特别适合风寒感冒。

第四步、点揉足三里穴

 按摩手法:小腿外侧上端有一个凸起的骨头名叫腓骨小头,在这个骨头凸起的前下方约三个手指宽处即是足三里穴。用一手食、中两指,用力点住同侧足三里穴,慢慢揉动数十次。再用另一只手点揉另一侧的足三里穴。

作用:足三里是“强壮穴”,有疏风散寒、扶正祛邪的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

寒露时节养生注意这8个事项

1、预防秋燥   

秋天气候干燥,因而皮肤水分蒸发快,故易造成皮肤干裂、皱纹增多、咽喉燥痛、大便秘结等,因此秋天预防秋燥是重要的保健原则。   

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重视补充机体水分,要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气液耗损。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涂擦各种护肤霜。但应注意口唇干裂不可擦甘油,更不可用舌头经常舔口唇,否则会使口唇干燥皲裂加重。   

2、多饮汤水 

秋季空气干燥,把进补的物品制成汤水服用比较适宜。一般人宜用食补,即选择新鲜的白菜、萝卜、莲藕等加入鱼、肉等做成汤,如花生鸡爪汤、莲藕牛肉汤、菠菜猪肝汤、萝卜排骨汤等。还可食用有利尿解热作用的寒凉类水果,如苹果、雪梨、柑橘、荸荠、葡萄等,可补充大量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秋季气候干燥,口渴感强,但不宜多饮含气体的饮料,可选用胖大海加冰糖或白菊花加蜂蜜浸泡,频频饮服,既可补充体内水分,又可起保健治疗作用。 

3、增强体力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4、预防疾病   

秋末气候转凉,这个时期是中风和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极容易导致猝死。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的人,对气候的变化也很敏感,很容易导致复发、病情恶化。   

因此患有这类疾病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提高警惕加强预防,家中应备有急救与治疗药品,以防万一。   

5、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6、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7、调理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8、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

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注意:寒露不宜喝凉茶

  上班族工作繁忙,经常熬夜,到了寒露时节,由于天气变化大,他们往往容易出现口舌干燥、牙龈肿痛等“上火”的症状。因此他们经常饮用凉茶达到降火的目的。

  凉茶降火的原因在于它得配方中含有多种中草药:食药兼用的金银花、菊花、桑叶、淡竹叶,药用的仙草、蛋花、布渣叶等。从这一点我们能看出来,凉茶和普通茶饮料有很大区别,它实际上市一种中药复方汤剂,称得上是一种“功能饮料”。

  夏天喝些凉茶,会有很好的败火清热滋阴补阳的作用,不过到了秋天,喝凉茶却可能会损伤人体内的阳气,而且阴液的滞腻会导致脾、胃等器官功能失调,使人体质变虚弱。这是因为和夏天不同,秋天人们上火主要是因为气阴两虚或气不化阴,而喝凉茶则会加重“秋燥”的症状,耗气伤阴。由此说来,凉茶并非什么时候都有利于清热降火,尤其是寒露时节,更要慎重饮用。

最后再提醒大家,想要入冬不生病!

牢记这一个字“慢”

起床慢一点

  天气越来越冷,中老年人夜间或清晨常出现尿频、尿急现象,此时如果起床过快过猛,很容易出危险。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称,人在睡眠时各项生理机能维持低速运转,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人醒后从熟睡状态转到活动状态时,如立即下床或动作较大,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冬天是此病高发季节。

  因此,起床应分几步进行。醒来时先不要急于坐起,人躺着时血液循环较慢,黏稠度也高,不妨赖床几分钟,让身体从睡眠到苏醒有个反应过程。然后伸伸懒腰,使血液慢慢流动,靠在床头坐三五分钟,给心脏一个适应过程。之后,双腿下垂,在床沿上坐一两分钟,觉得自己反应活动正常了再慢慢下床。在这个缓慢起床过程中,心跳会慢慢加快,让脑供血状况有所改善。另外,老人起床时还可做以下几个动作,例如扩胸转腰,双肩下沉,放松背部,扩胸20次左右;向左右各转腰20次。这些活动有助舒张心血管,增强供氧能力。

吃饭慢一点

  寒冷的冬天,不少人为了防止饭菜变凉,常会大口大口地趁热吃,没想到这可能恰恰伤害了胃。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表示,在人体所有器官中,胃是最娇气的器官之一,除了饮食,情绪、气候、睡眠等多方面因素都会让它抗议、罢工。天气寒冷会让胃变得更加敏感,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部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从而引发胃疼、胃胀、腹泻等不适。此时,不少人误以为赶紧用热汤、热饭暖一暖胃,就会舒服很多。但实际上,在天冷的情况下,马上吃东西,或吃得太快,都会使肠胃负担加重,轻则引起食欲不振,严重的还会导致急性胃炎、胃痉挛等。

  因此,吃饭的速度一定要慢,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刚从外面回来,不要马上吃饭,可以先喝点温水,过10~15分钟后再进餐;每顿饭的进食时间至少在25分钟以上,一定要放慢速度,增加咀嚼时间,老年人建议一口饭嚼20次以上为宜。医院所长指出,细嚼慢咽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量,有助于其与食物的充分混合,增进消化吸收。这一点,对于牙齿不好的老年人来说,尤其重要。冬天吃饭,最好先吃点主食,再吃菜、喝汤,这样有利于刺激唾液分泌淀粉酶,还能保护肠胃。

运动热身慢一点

  冬季运动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热身,让锻炼节奏慢下来。西安副教授说,冬季气温较低,运动前的热身活动要比其他季节特殊。如果热身不充分,很可能因为温度低,人体肌肉伸展性降低,关节变得僵硬,造成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等情况。另外,冬天人的血管明显收缩,即使不运动血压也比平时稍高,血管弹性也在下降,如果热身不到位,血压容易突然上升,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苟波说,一般情况下,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在5分钟左右,但冬季由于气温低,肌肉收缩性差,所以应适当延长到10~15分钟。而且,老人冬天最好在9点以后,太阳出来、相对温度较高了再运动。入冬后,走路是中老年人最基本也是较推荐的运动。此外,还可以练习太极拳和柔力球。天气过冷时可以在室内快走或者原地慢跑。运动时若出现头晕、头部发紧、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

说话慢一点

  杨力说,老人说话适当慢点,也算养生,在冬季有助保存肾精、阳气。老年人体弱,大部分都患有一些慢性疾病。语速太快,很容易使老人情绪变得激动和紧张,促使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管收缩,引发或加重高血压、心脏病等的复发。此外,焦躁的情绪既伤肝伤肺又伤脾,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内分泌及机体组织的正常运转。相反,如果老人能刻意试着放慢自己的语速,则相当于努力让自己处于平心静气的状态。此时,大脑会变得安静,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身体各部分机能组织运转都会更协调。

排便慢一点

  冬天在马桶上发生的心梗、猝死等意外事件屡见不鲜,危险级别值得警惕。武汉市主任表示,老年人冬季排便用力是大忌,当人屏气排便时,各个器官的肌肉都在用力收缩,腹部肌肉也一样,这就导致腹压增高,使心脏排血阻力增大、血压升高和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引发的猝死。而且冬天血管收缩、硬化,有脑血管病变或高血压的患者,用力排便时可能发生脑卒中、脑出血和脑梗死。

  因此中老年人排便时不要太使劲,排不出来不应勉强。排尿也要尽量缓慢,不可用力过快过猛,直立位或蹲起时,要手扶支撑物。排便不畅的老人平时应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多运动,以保持大便通畅,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缓泻药物。蹲位排便相对于坐位排便所用的腹压更大,危险性也相对要大一些,建议老年人最好选择坐便方式。排便结束后,站起来的动作也要尽量慢一些。

呼吸慢一点

  杨力称,慢呼吸要做到四个字:深、长、匀、细。深,就是一呼一吸都要到头;长,时间要拉长,放慢;匀,要匀称;细,就是要细微,不能粗猛。开始时要有意识地加以练习,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自然。但要注意呼吸用鼻,而不是嘴。这样做不仅能加强呼吸功能,促进肺循环,还利于冬天收敛阳气、精气、肾气。另外,美国国家健康研究协会科学家指出,每天几分钟慢呼吸,有可能缓解高血压并改变肾脏调节体内盐分的方式。

脾气上来慢一点

  杨力告诉记者,冬季养生着眼于“藏”,精神活动方面也要保持安静,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有“火”能发出来是好的,但“点火就着”可不是好事。研究表明,生气不利于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杨力建议,要防止季节性情感失调症的发生,一是多晒太阳,二是加强体育锻炼,调整植物神经功能,避免出现紧张、激动、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冬天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豆类、乳类、动物内脏等,以补肾益气、调节情志,保持愉快的心情。

冬天真的要来了,请注意保暖哟!

========土豪赞助商=========

▍版权: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jg/20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