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一、名词解释 1、中央性Nissl体溶解(centralchromatolysis) ①神经细胞的可逆性损伤; ②细胞质中央的Nissl体崩溃、溶解消失; ③细胞肿胀,胞核偏位,胞质着色浅呈均质状; ④常见于病毒感染、维生素B族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和神经细胞与轴突断离。 2、轴突反应(axonalreaction) ①切断实验动物的轴突后; ②相关神经细胞出现中央性Nissl体溶解。 3、神经细胞急性坏死(acutenecrosisofneuron) ①见于缺血、缺氧、严重急性中毒、感染; ②神经细胞核固缩,胞体缩小、变形,胞质Nissl体消失,呈深红色。 4、脑水肿(cerebraledema) ①见于缺血、缺氧、严重急性中毒、感染; ②脑组织中水分过多贮积; ③颅内压升高。 5、卫星现象(satellitosis) ①变性、坏死的神经细胞胞体周围; ②5个以上少突胶质细胞围绕。 6、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 ①小胶质细胞被激活,形成吞噬细胞; ②包围、浸润和吞噬坏死的神经细胞。 7、格子细胞(gittercell) ①激活的小胶质细胞; ②吞噬坏死神经细胞等; ③胞质中出现大量小脂滴,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呈空泡状。 8、脑积水(hydrocephalus) ①脑脊液循环的通路被阻断或蛛网膜颗粒及绒毛吸收脑脊液障碍或脑脊液分泌过多; ②脑脊液量增多; ③脑室扩张; ④分为阻塞性和非阻塞性。 9、沃-弗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syndrome) ①常见于暴发性流行性脑膜炎; ②突然发作及病程短、发热、昏迷、发绀、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皮肤和粘膜出血; ③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 10、Negri小体(Negribody) ①神经细胞质内的包含体; ②包含体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体积较大,呈嗜酸性着色; ③多位于海马锥体细胞、小脑普肯耶细胞和大脑锥体细胞; ④狂犬病。 11、血管套或围管状浸润(perivascularinflammatoryinfiltrates) ①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病毒性疾病; ②脑血管周围间隙中有淋巴细胞、吞噬细胞、浆细胞围绕血管浸润,似袖套。 12、胶质结节(glialnodules) ①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增生,积聚成团; ②常位于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 13、筛网状软化灶(reticularsofteninglesion) ①脑组织内; ②散在灶性神经组织的坏死、液化; ③形成染色浅、质地疏松的镂空筛网状病灶。 14、缺血性脑病(ischemicencephalopathy) ①见于低血压、心脏骤停、失血、低血糖、窒息等; ②病变在12小时以后才较明显; ③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脑水肿、炎细胞浸润和损伤的修复反应等; ④常见类型有层状坏死、海马硬化和边缘带梗死。 15、腔隙状脑坏死(lacunarcerebralnecrosis) ①直径小于1.5cm的囊状脑坏死病灶; ②常呈多发性; ③可见于基底核、内囊、丘脑、脑桥基底部与大脑白质等处。 16、一过性脑缺血(transientischemicattacks,TIAs) ①在发现脑血管阻塞以前; ②患者有一过性的局部神经系统症状或体征。 17、菊形团(rosettes) ①瘤细胞围绕一个嗜银性纤细的神经纤维中心或无定型物质; ②瘤细胞呈环形、放射状排列; ③多见于髓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及中枢神经细胞瘤等。 18、假菊形团(pseudorosettes) ①见于室管膜瘤等; ②瘤细胞环绕血管、呈放射状排列; ③瘤细胞有细长的胞质突起与血管壁相连。 19、砂粒体(psammomabody) ①见于脑膜瘤等; ②在变性的组织上,形成呈同心圆的层状结构中的钙盐沉着。 20、Verocay小体(Verocaybody) ①见于神经鞘瘤; ②瘤细胞排列呈束状型(AntoniA型); ③瘤细胞细长、梭形、核呈,椭圆形,相互紧密平行排列呈栅状或不完全的旋涡状。 21、老年斑(senileplaques) ①细胞外结构; ②直径20~μm; ③银染色显示斑块中心为一均匀的嗜银团,刚果红染色呈阳性反应,中心周围有空晕环绕,外周有不规则嗜银颗粒或丝状物质; ④电镜下主要由多个异常扩张变性之轴索突触终末构成; ⑤最多见于内嗅区皮质、海马CA-1区,其次为额叶和顶叶皮质。 22、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tangles) ①神经细胞胞质内; ②神经原纤维增粗、扭曲形成缠结; ③HE染色呈淡蓝色,银染色最清楚; ④电镜下为双螺旋缠绕的细丝; ⑤神经细胞趋向死亡的标志。 23、颗粒空泡变性(granular-vacuolardegeneration) ①神经细胞; ②胞质中出现小空泡,内含嗜银颗粒; ③多见于海马的锥体细胞。 24、Hirano小体(Hiranobody) ①神经细胞; ②树突近端棒形嗜酸性 包含体; ③多为肌动蛋白成分; ④多见于海马的锥体细胞。 25、Lewy小体(Lewybody) ①黑质处残留神经细胞中的包含体; ②小体位于胞质内,呈圆形,中心嗜酸性着色,折光性强,边缘着色浅; ③电镜下为细丝,中心细丝包捆致密,周围则较松散。 26、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①星形细胞起源的胶质瘤; ②占胶质瘤的70%以上; ③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④分化较好的肿瘤分界不清,而分化低的肿瘤境界清楚;质地可较硬、软或呈胶冻样,并可形成大小不一的囊腔; ⑤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分为纤维型、原浆型和饲肥型星形细胞瘤等; ⑥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Ⅱ~Ⅳ级。 27、毛发细胞型星形细胞瘤(pilocyticastrocytoma) ①星形细胞瘤的一种; ②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 ③生长极其缓慢,预后较好; ④肿瘤位于中线部接近脑室; ⑤界限清楚,质地较硬,有囊性变; ⑥瘤细胞细长,瘤细胞两端有纤细的毛发状突起,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波浪形或编织状。 28、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 ①来源于小脑蚓部的原始神经上皮细胞或小脑皮质的胚胎性外颗粒层细胞的恶性瘤; ②好发于儿童,偶见于成年人; ③肿瘤呈鱼肉状、灰红色; ④瘤细胞小、胞质少、核深染,排列紧密,可呈菊形团样排列; 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29、脑膜瘤(meningioma) ①起源于蛛网膜绒毛的细胞巢或脑膜的成纤维细胞的肿瘤; ②生长缓慢,大多数为良性; ③肿瘤呈球形、分叶或不规则形,质实或硬,边界清楚,切面灰白; ④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十余个亚型如脑膜细胞型、纤维细胞型、过渡(混合)型等; ⑤但少数肿瘤可呈浸润性生长,甚至发生颅外转移。 30、硬脑膜外出血(epiduralhemorrhage) ①创伤性血肿位于颅骨与局部硬脑膜之间; ②可压迫局部脑组织,形成平整而边界不清的压迹; ③患者在创伤所致的短时意识丧失后,有6~8小时的清醒期,随着血肿形成与发展,患者再次进入昏迷状态。 31、硬脑膜下出血(subduralhemorrhage) ①多见于桥静脉撕裂; ②多在大脑背侧部,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出血; ③局部大脑受压,致使压迹呈不规则状,轮廓分明。 32、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morrhage) ①脑挫伤时可伴有; ②通常出血范围有限,少数可为广泛、弥漫性出血。 二、问答题 1、流行性脑膜炎与流行性乙型脑炎比较有何异同? ⑴共同点: ①病因:生物性病原因子 ②病变部位:中枢神经系统 ③病变特点:炎症 ④发病机制: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⑵不同点: 流行性脑膜炎 ①病因:脑膜炎球菌 ②传染途径:以呼吸道为主 ③临床表现:A.颅内压增高;B.脑膜刺激症状;C.颅神经麻痹 ④病变:脑脊膜的化脓性炎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 ①病因:乙型脑炎病毒 ②传染途径:以带病毒的蚊虫叮人为主 ③临床表现:A.嗜睡和昏迷;B.颅神经麻痹病变部位主要在脑脊膜和蛛网膜下腔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灰质,以大脑皮质及基底核、视丘最严重 ④病变:大体观察为脑筛状软化;组织学改变为A.脑筛状软化;B.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和噬神经细胞现象;C.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套;D.小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 2、阿尔茨海默病与帕金森病比较有何异同? ⑴共同点 ①病因:不明 ②病变性质:中枢神经系统的变性疾病 ③病变特点:选择性地累及某些功能系统的神经细胞 ④发病年龄:一般在50岁以后 ⑤病程:缓慢起病,进行性发展,病程在5年以上 ⑵不同点: 阿尔茨海默病 ①临床表现:进行性痴呆,即表现为进行性精神状态衰变,包括记忆、智力、定向、判断能力、情感障碍和行为失常甚至发生意识模糊等; ②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③病变:大体标本观察脑明显萎缩,以额叶、顶叶及颞叶最显着;组织学改变包括A.老年斑;B.神经原纤维缠结;C.颗粒空泡变性;D.Hirano小体形成等。 帕金森病 ①临床表现: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及步态不稳、起步及止步困难、假面具样面容,某些病人晚期可出现痴呆; ②发病机制:与纹状体黑质多巴胺系统损害有关; ③病变:大体标本观察以黑质和蓝斑脱色为特点;组织学改变为A.该处黑色素细胞丧失;B.残留的神经细胞中有lewy小体形成。 3、与发生在其他系统的肿瘤相比,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瘤有何特性? 与发生在其他系统的肿瘤相比,中枢神经系统的胶质瘤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见于中枢神经系统; ②无论良、恶性均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无包膜形成; ③沿血管间隙、软脑膜、神经束扩散; ④偶有不形成瘤结节者; ⑤引起局部神经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4、临床病理讨论 解剖号A67-57,女性,19岁。因头痛5小时,呕吐、昏迷0.5小时于年2月23日入院。5小时前开始头痛,半小时前出现呕吐、全身酸痛、呼吸短促、昏迷。PE:体温39.8℃,脉搏次分,呼吸短促、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膝腱反射消失。外周血:白细胞43.0×L,其中中性粒细胞0.92。临床诊断:脑膜炎入院后经急救治疗无效于入院后2小时死亡。 尸体解剖主要发现:身高cm,发育、营养良好;双侧瞳孔散大(直径0.8cm);双侧扁桃体大;右肺g,左肺g,双肺下叶散在实变,实变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有淡红色物质充填、肺泡壁和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肝g,表面和切面呈红色与黄*色相间,肝窦变窄,部分肝细胞质呈空泡状、并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形似脂肪细胞;左肾g,右肾g,左肾皮质散在直径0.2cm的黄白色、圆形病变,其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破坏、消失、代之为中性粒细胞;脑1g,脑膜、脊膜血管扩张,左顶及右颞叶血管周有黄白色的渗出物,脑底部有较多黄绿色液体,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大量蛋白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革兰染色查见G-球菌,部分神经细胞变性。请讨论: 1、生前患有哪些疾病?其诊断依据是什么? 2、死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 3、死者所患疾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 ⑴尸体解剖的主要诊断: ①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G-球菌); ②左肾脓肿形成; ③支气管肺炎; ④双侧急性扁桃体炎; ⑤肝细胞脂肪变性。 ⑵诊断依据: 1)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G-球菌) ①患者有头痛、呕吐、昏迷,高热,脉搏快,呼吸短促、昏迷,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和膝腱反射消失; ②发病在冬末春初季节; ③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43.0×L,其中中性粒细胞0.92; ④左顶及右颞叶血管周有黄白色的渗出物; ⑤脑底部有较多黄绿色液体; ⑥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大量蛋白渗出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⑦革兰染色查见G-球菌。 2)左肾脓肿形成 ①左肾皮质散在直径0.2cm的黄白色病变; ②结构破坏、消失、代之为中性粒细胞。 3)支气管肺炎 ①肺下叶散在实变; ②实变区以呼吸性细支气管为中心的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肺泡腔内有淡红色物质充填、肺泡壁和肺泡腔内中性粒细胞浸润。 4)双侧急性扁桃体炎双侧扁桃体大。 5)肝细胞脂肪变性 ①肝呈红色与黄*色相间; ②肝窦变窄,部分肝细胞质呈空泡状、并将细胞核挤向胞膜下、形似脂肪细胞。 ⑶死亡原因:急性化脓性脑脊膜炎(G-球菌)。 ⑷死者所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急性扁桃体炎→支气管肺炎→G-球菌入血,形成菌血症→G-球菌在血内繁殖增生,形成G-球菌败血症→G-球菌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珠网膜下腔→G-球菌脑脊膜炎→G-球菌脑脊膜炎死亡。 加入QQ群,与更多病理朋友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