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首个医疗原创新媒体

报道中国最顶尖医疗团队

提供服务性最强就医指南

寻访中国顶尖医疗团队——

本期人物:医院儿科熊晖(系列报道8)

大医生兵器谱

没有人知道,当娇小瘦弱的她孤零零地站在一群愤怒而失去理智的人面前,一杯茶水劈面泼向她,一个男人对她叫喊着“我要砍死你”时,她在想什么,有没有害怕。

那一天,由于一个患了血管炎的小女孩儿不治身亡,刚刚竞选上医疗主任的熊晖便毫无准备地迎来了她人生中第一次和投诉患者的谈判。

面对愤怒的叫喊和威胁,熊晖轻声而镇定地说:“如果把我砍死了,孩子能活过来,那你就砍吧。”

这一刻,她是“女汉子”。

医院,医院,历经10年求医无门,一个可怜的孩子从3岁到13岁一直瘫痪在床无法行动,而各种脑瘫、截瘫的诊断再加上10年的康复训练,致使孩子的母亲患上了抑郁症。

这一场悲剧最终在她们找到熊晖后变成喜剧,不是脑瘫,也不是截瘫,而是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几天后,当卧床10年的孩子下地站立行走时,孩子的父母泪流满面。

这一刻,她是“活菩萨”。

门诊:

有不幸,有痛苦,更能收获欢乐

清丽的面容,纤细的身材,一头披肩长发,在很多小患者眼中,医院儿科副主任熊晖是个漂亮阿姨,所以当熊晖诊断疾病时,要求他们背首唐诗或脚跟碰脚尖的走几步,小患者们都会高高兴兴地照办。因为背完了唐诗,漂亮阿姨会笑眯眯地说“背得真好”,摇摇晃晃地走路时,漂亮阿姨会像妈妈一样站在正前方张开双臂等待着。

跟随熊晖出门诊,是个赏心悦目的过程。

问诊时,她的语速很快,条理清楚,从孩子的吃喝拉撒到日常的言行举止一一问到,对孩子疾病发作时身体、面部、眼部的各种小细节不厌其烦地来回印证,同时手里的笔快速地在病历上记录着,像个严肃的老师;

触诊时,她又变成了幼儿园里的阿姨,动作很轻柔,笑容很温柔,就连拿出小锤子敲击孩子的膝关节都像是在和孩子做游戏,检查完还不忘亲昵地摸摸孩子的头,捏捏孩子的小手。

跟随熊晖出门诊,同样也是个虐心的过程。

在研究领域上,熊晖和同事们有点不同,同事们研究的疾病或多或少都有治愈的几率,而熊晖重点研究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目前几乎无药可治,病情呈进行性加重,致残率高,患儿最终的结局往往不好。于是,在她的门诊上,便常常出现年轻的父母泪如雨下的场面。

面对这类患儿,熊晖也常会产生无力感,但是更多的时候,她会就治疗方式、遗传咨询、产前诊断、饮食护理,跟孩子的父母说得更多,更详细。

“对这类患者,我很少开药,因为那些药基本上也就是安慰剂的作用,但是,我必须要鼓励患儿的父母,帮助他们树立和孩子一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至少要努力提高孩子的生存质量。”熊晖说。

当然,也有快乐的时刻。

一个复诊的癫痫小患者,在熊晖这里看了4年病,发作已经完全控制并且停用了抗癫痫药物,不用再吃药了,不仅和其他孩子一样可以上学,学习成绩还相当好。

还有一个孩子,医院历时六个月没查出病因,到医院儿科经其他医生转诊到熊晖的门诊,熊晖确诊为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用药后两日就见效,孩子的父母对熊晖感激涕零。

这样的病例数不胜数,每治愈一个孩子熊晖就收获一份快乐,一份份快乐积累起来,又转化成她对攻克罕见病的坚定和执著。

科研:

能疲惫、能焦急,就是不能绝望

有志者,事竟成,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熊晖再合适不过了。

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所以,当她会说话时,别人问她长大了想干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当医生。

高中的时候,她看到一篇文章,知道了她最崇拜的林巧稚大夫是北医大毕业的,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考上北医大。

高考时,她的高考志愿填的全都是医学院,第一个就是北医大,而最终,她也如愿等来了北医大的录取通知书。

年她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了博士学位。

喜欢当医生,喜欢给小孩子看病,选择了儿科专业的熊晖觉得自己很幸运,毕竟一边做着喜欢的事,一边还能捎带挣钱养家,不是随便谁都能达到的境界。

毕业后她首先在国内进行了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她的导师吴希如教授带着她搜集了大量病例,做随访,对遗传病有了一些认识。熊晖对吴教授的严谨治学、宽和做人的态度格外推崇,“如果没有吴老师这个引路人,在治疗遗传病的道路上我走不了这么远,走不了这么稳。”

至年,熊晖被公派至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遗传学系临床遗传学实验室做博士后,从事福山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基因产物的功能研究,这使得她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类病人的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wh/962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