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解毒的器官,所有体内的毒都要经过肝脏代谢后,排出体外,因此肝脏在代谢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如果水分摄入太少了,体内的毒素不容易被稀释,那么这些毒素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当然,也会对肝脏本身造成损害。

秋冬季节气候干燥,正是人体皮肤、体内的水分蒸发加速,加上秋冬季节饮食往往是高脂肪高蛋白以及辛辣食物,更会加重对于肝脏的负担。因此秋冬季节要特别注意养肝护肝。

中医理论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藏血和主疏泄。

主藏血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2)对情志的影响: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肝脏的功能包括:

第一,解毒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在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型肝炎,解毒功能减退,体内有毒物质就会蓄积,这不仅对其他器官有损害,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对于这类病人,医生在用药时就会特别小心,即使使用保肝的药物也要慎重选择。

第二,代谢功能。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胃肠内初步消化吸收后被送到肝脏,在肝脏里被分解,“由大变小”,蛋白质变(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等,分解后的“小物质”又会根据身体需要再在肝脏内被合成为蛋白质、脂肪和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或能量物质等,这是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摄入的营养物质就变成了人体的一部分,可想而知,如果肝脏“罢工”,人体的营养来源就会中断,生命也就危险了。

第三,分泌胆汁。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如果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堵塞,胆汁自然不能外排,并蓄积在血液里,于是出现黄疸。黄疸既可以是肝脏本身的病变,也可以是肝外病变,还可能由溶血导致,但只要出现黄疸,就要认真对待,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不再造血,但由于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静脉)流出肝脏,因此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相应地也很大。如此说来肝脏就象一个仓库,在需要时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来,为其他器官所用,比如一个人发生了消化道大出血,血液容量急剧下降,心、脑、肾经受不住缺血,肝脏就可以帮一些忙了。

第五,免疫防御功能。谈到前面四大功能大家觉得还能够理解,怎么肝脏还有免疫防御功能呢?我们且不说肝脏由于有解毒、破坏外来的有害物质这些能力就是防御功能,我们要谈的是肝脏里有一种数量不小的细胞,叫做库普弗(一个外国人的名字)细胞,它既是肝脏的卫士,也是全身的保护神,因为入血的外来分子,尤其是颗粒性的抗原物质,如有机会经过肝脏,那么就会被这种细胞吞噬、消化,或者经过初步处理后交给其他免疫细胞进一步清除。另外,肝脏里的淋巴细胞也有很高含量,尤其是在有炎症反应时,血液或其他淋巴组织里的淋巴细胞很快“赶”到肝脏,解决炎症的问题。

肝功能异常的调理方法

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不仅参与蛋白质、凝血因子等重要物质的合成,同时还是人体的“解毒工厂”。肝功能不好,肝脏就不能正常工作,人体的很多生命活动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肝功能不好时,不仅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还要通过调理来帮助恢复肝功能。肝功能异常时的调理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平时要多食用菌类食品,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提高免疫力;

2、不吸烟、不饮酒,减少肝脏负担;

3、少食用和不食用油炸、腌制、油腻太大和辛辣带有刺激性的食品,以清淡饮食为宜;

4、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增加VC的吸收;

5、多饮水,可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多喝水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排除废物,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肝脏的损害,对肝功能不好的人更应该注意;

6、心情舒畅,由于肝喜疏恶郁,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所以肝功能不好应切忌发怒、抑郁等,以免导致病情的加重;

肝功能不正常需要吃什么 1、肝功能不正常需要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蛋类、瘦肉类、牛奶、豆制品等。

2、肝功能不正常需要多食用高维生素食物:例如新鲜水果、新鲜蔬菜等;

3、肝功能不正常需要多食用菌类,例如木耳、香菇、蘑菇等,能够提高自身免疫力。

肝功能不正常不能吃什么

1、肝功能不正常不能饮酒;

2、肝功能不正常不能吃辛辣食物;

3、肝功能不正常不能吃罐装或瓶装的饮料,含有防腐剂,对肝脏有毒;

4、肝功能不正常不能吃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肝脏内存铜过多,可导致肝细胞坏死;而肝功能不全时不能很好地调节体内铜的平衡。

保肝护肝要从生活小细节做起,不仅要接受治疗,还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并且要把这种习惯坚持下去。肝病专家认为,保肝护肝,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德生堂 红景天西洋参灵芝葛根(护肝)颗粒

精选红景天提取物、西洋参提取物、灵芝提取物、葛要提取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动物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的保健功能。

[保健功能] 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适宜人群] 有化学性肝损伤危险者

原料篇:

红景天:

红景天的由来与传说

红景天的应用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西藏高原的人就以它入药,以强身健体,抵抗不良环境的影响。民间常用来煎水或泡酒,以消除劳累或抵抗山区寒冷。同时还防病健体和滋补益寿,因其扶正固体、补气养血、滋阴益肺的神奇功效,历代藏医将其视为“吉祥三宝”。关于它的来历,民家流传着一些传说。

红景天性寒、味甘涩,红景天具有抗缺氧、消除疲劳、提高记忆力等作用,除用于治疗高原病外,平常人服用还能补肾养心、调经活血、明目安神,尤其适合心脑血管疾病等。由于红景天性味平和,即使常年服用,也不会出现口干、唇燥等副作用。

药用价值

性味:寒、甘、涩。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有补气清肺、益智养心、收涩止血、散瘀消肿的功效。主治气虚体弱、病后畏寒、气短乏力、肺热咳嗽、咯血、白带腹泻、跌打损伤等。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

中国古代第一部医学典籍《神农本草经》,将红景天列为药中上品,服用红景天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能补肾,理气养血,主治周身乏力、胸闷等;还具有活血止血、清肺止咳、解热,并止带下的功效。[8]

2、《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红景天,本经上品,祛邪恶气,补诸不足”是“已知补益药中所罕见”。

3、《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言“景天味苦酸平,无毒。主大热大疮,身热烦,邪恶气,诸蛊毒痂庀,寒热风痹,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清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

4、《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记载:红景天“性寒,味甘涩。活血止血,清肺止咳。治咳血,咯血,肺炎咳嗽。”[11]

西洋参

西洋参(学名:Panaxquinquefolius)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草木植物,别名花旗参、洋参、西洋人参、Americanginseng,原产于加拿大的大魁北克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中国北京怀柔与长白山等地也有种植。加拿大产的叫西洋参,美国参产的叫花旗参,服用方法分为煮、炖、蒸食、切片含化、研成细粉冲服等。

药用价值

性味

性凉,味甘、微苦。[2]

功能主治

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虚热烦倦,消渴,口燥喉干。用量3~6g。益肺阴,清虚火,生津止渴。治肺虚久嗽,失血,咽干口渴,虚热烦倦。[2]

验方

1、热病伤阴,消渴,口燥喉干:配石斛、麦冬、沙参。

2、阴虚,血虚,体衰无力:配当归、熟地黄、白芍、赤芍。

3、单味方(上海中医药杂志,,(4):29):主治肿瘤(如鼻咽癌)病人在接受放疗和化疗过程中出现咽干、恶心、消瘦、胃口不好、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每天取西洋参3~9g,水煎服。在放疗前2周开始,直到放疗结束。方中西洋参益气养阴生津。[2]

4、单味方(广东省药品标准):主治肺虚咳嗽、口咽干燥、潮热盗汗、肾虚头晕、肝虚贫血、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等。取西洋参g,研为细粉,装入硬胶囊中,制成粒,每粒0.5g。每次服2粒,每天2次。服药期间忌食萝卜。方中西洋参补益扶正,滋阴生津。[2]

保健价值

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西洋参中的皂甙可以有效增强中枢神经,达到静心凝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等作用,可适用于失眠、烦躁、记忆力衰退及老年痴呆等症状。[3]

保护心血管系统

常服西洋参可以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抗心肌氧化、强化心肌收缩能力,冠心病患者症状表现为气阴两虚、心慌气短可长期服用西洋参,疗效显著。西洋参的功效还在于可以调节血压,可有效降低暂时性和持久性血压,有助于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脑血栓等疾病的恢复。[3]

提高免疫力

西洋参作为补气保健首选药材,可以促进血清蛋白合成、骨髓蛋白合成、器官蛋白合成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有效抵抗癌症。[3]

促进血液活力

长服西洋参可以降低血液凝固性、抑制血小板凝聚、抗动脉粥样硬化并促进红血球生长,增加血色素。[3]

治疗糖尿病

西洋参可以降低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促进糖代谢和脂肪代谢,对治疗糖尿病有一定辅助作用。[3]

补肺降火、养胃生津

西洋参性寒,味苦、微甘,归心、肺、肾经,具有补肺降火、养胃生津之功效。[3]

灵芝

灵芝又称林中灵、琼珍(学名:GanodermaLucidumKarst)是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寿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神经衰弱、虚劳咳喘。

芝类药物始载于《本经》,根据芝的颜色不同,将芝类分成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六种。

1、《神农本草经》:“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

2、《新修本草》:“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

灵芝在中国有上千年的药用历史,药王孙思邈从35岁开始一生长服灵芝,岁无疾而终,用自己的一生见证灵芝的长寿之道。最早记载宣皇帝《游七山寺赋》中说:“山多寳玩,地出琼珍”这里的琼珍就是指灵芝,寓意“珍宝”。药王孙思邈把在林中寻得的灵芝也称为“琼珍”,后来人们就把灵芝称为琼珍灵芝,指的是林中的灵芝。

药用价值

保肝解毒:灵芝对多种理化及生物因素引起的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无论在肝脏损害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服用灵芝都可保护肝脏,减轻肝损伤。灵芝还能促进肝脏对药物、毒物的代谢,对于中毒性肝炎有确切的疗效。尤其是慢性肝炎,灵芝可明显消除头晕、乏力、恶心、肝区不适等症状,并可有效地改善肝功能,使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所以,灵芝可用于治疗慢性中毒、各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障碍。

治疗糖尿病:灵芝降血糖之原理是由于促进组织对糖的利用。服用灵芝后可取代胰岛素抑制脂肪酸的释出,可改善血糖、尿糖等症状。灵芝中的水溶性多糖,可减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程度。

改善心血管系统: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表明,灵芝可有效地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强心肌氧和能量的供给,因此,对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可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的治疗和预防。对高血脂病患者,灵芝可明显降低血胆固醇、脂蛋白和甘油三脂,并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于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形成者,则有降低动脉壁胆固醇含量、软化血管、防止进一步损伤的作用。并可改善局部微循环,阻止血小板聚集。这些功效对于多种类型的中风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肌肤美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指出灵芝有“增智慧,好颜色”,灵芝是一种具有抗皱、消炎、清除色斑、保护皮肤。灵芝含有抑制黑色素的成分及多种对皮肤有益的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能够通过减少人体自由基,加速细胞的再生,增加皮肤的厚度并增加胶原质,达到丰润皮肤、消除细纹与皱纹的效果。其中的多糖成分能够通过保持和调节皮肤水性,恢复皮肤弹性,使皮肤湿润、细腻。

葛根

葛根,中药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秋、冬二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甘、辛,凉。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之功。常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这些在《神农本草经》、《济生方》、《本草纲目》和《中国药典》等几十部文献资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现代医药学研究表明:葛根含有丰富的葛根素、荀根素本糖甙、大豆异黄酮、大豆甙元、氨斟酸、微量元素、三萜类物质碱等对人体有益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滋补营养、养颜护肤、延缓衰老、改善骨质疏松、调节雌激素水平、清除体内垃圾,以及改善循环、降脂减肥、调节血压等多种保健功能,对呵护女性青春,更显得尤为重要。

1.葛根的常见特点

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

2.对心肌梗塞和心律失常的作用

葛根醇浸膏、大豆甙元和葛根素均有明显的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作用,葛根素还能明显缩短氯彷、肾上腺素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时间,葛根素能明显缩小心肌梗塞范围,被认为是一种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3.对血压和外周血管的作用

葛根总葛酮和葛根素能使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显著降低,血压下降。葛根素对微循环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为增加微血管运动的振幅和提高局部微血流量;葛根总黄酮具有明显扩张脑血管的作用,改善脑微循环和外周循环。

4.对记忆的影响

葛根总黄酮和醇提物能提高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乙酰胆碱含量,并降低海马乙酰胆碱转移酶活性,对抗东莨碱所效的大鼠记忆获得性障碍,这说明,葛根具有一定的改善学习记忆的能力。

5.5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1]

2、《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3、《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

4、《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让养生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你记住了吗?

白藜芦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yy/101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