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光圈3号Aperturist

王翰林的父亲因为一种名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病症,经历了一周接近死亡的体验,而里面除了已知的医学知识,还有些现有科学无法解释的离奇经历,这成了王翰林创作《内啡肽的火焰》的灵感来源。

他将父亲濒临死亡的所见所闻重新梳理,通过对父亲的手记和病历的研究,试图用摄影的方式去解释究竟发生了什么。

“没有人见过死后世界,而现世的人试图去建立的描绘,不论用词语还是影像,都是在用已知去解释未知。我承认我构建的是虚构的图景,就像科学解释不了的地方,现代人用哲学来弥补一样,这可能就是一种慰藉。《内啡肽的火焰》这组作品,并不旨在探讨死亡,也不旨在探讨临床医学。但一切工作需要在了解科学理论之后,再内化后进行意象表达。”

——王翰林图像艺术家

年出生于山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目前生活于上海

个人网站:wanghanlin.art

Aperturist对话王翰林

“把图像当做工具,这个过渡过程大概有3年”

Q1作为年轻的摄影艺术家,你日常的生活是怎样的?

最近一段时间比较繁忙,除了工作,还要做自己的事情,时间感觉不够用,这需要慢慢找到属于我自己的规律。主要还是想做的事太多,但是精力是有限的。

日常生活喜欢和家人爱人在一起,不喜欢社交,喜欢炉火和我的猫,周末在家收拾工作室是我的爱好之一。

Q2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的拍摄的,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契机?

有意识的拍摄大概是在大学的时候,这种有意识其实也是模糊的,那时候用相机拍摄大学的生活时光,朋友,去过的一些地方,会随身带着相机,但是触发我暗想快门的那些瞬间,只能说是一种潜意识触发的。

带大量的随拍之后才开始慢慢把图像当做工具来使用,这个过渡过程大概有3年,过度的结束期,也就是考入了摄影研究生的时候,开始正式去了解摄影史。

“我有我的立场,哪怕是错,也要错的彻底”

Q3你如何看待摄影?

提及摄影,这对于每个人来说赋予着不同的意义。

摄影对我来说,就是用以记录情感和表达个人想法的一种方式,它如同作文,写诗。只不过使用的媒材不同,我更喜欢那种具有情感流露的作品,或者能在作品中看出某种细腻情感的东西,这种表达不分电影,诗歌,小说,还是歌曲,我常常能被这些小的情绪泪目。

有真实的情感参与其中,这些不知是哪些神经元触发后产生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认为是有价值的,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正是在这种反复耕耘反复记录的过程中去寻找我们这个物种存在的意义。

可能纵观人类历史,不管你的文字多么华丽,没有情感,那只是一群符码。不管你的画面多么艳美,没有注入人类的思考过程,那也只是空洞的美的框架。也就是一切的现实框架需要饱含情感的人来注入。只有关乎人类自己,这样的作品才能在历史的文化多样性中留存。

既然说到这里,我再打个比喻,这就好像一个永恒的话题,为什么从古至今画家都爱画裸体,为什么现在的歌曲漫天都是歌颂情感,那就是我们自己。身体是一成不变的,裸体的美是永恒的。人类的繁衍一代又一代,情感的表达是无息的,表达爱,是每一个时代的人类都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事情。

虽然这与摄影的话题有些许遥远,但这或许也是潜藏在我作品背后的一些观点。当然这些观点是片面的,但我有我的立场,哪怕是错,我也要错的彻底,绝不能犹豫,因为知道方向比在站台上徘徊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内啡肽的火焰》急性播散脑脊髓炎《内啡肽的火焰》意识交流的方式《内啡肽的火焰》王翰林重新制作的《死后生》封面

“现在的样子,是我20多年积攒而来,我要承认我的‘历史’,期待我的‘未来’”

Q4为什么选择摄影这种媒介去创作《内啡肽的火焰》?

现阶段摄影是我更加熟练的一种创作手段,如果能够综合的使用各种媒介是最好的,当然要基于适合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选择摄影作为表达方式的原因有很多,也是机缘巧合。

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做动态影像,后来发现我更喜欢平面的拍摄,所以研究生就考了摄影艺术研究这个方向,首先这是我所学的专业,再一个摄影并不是我单一的创作手段,我依然在使用绘画或视频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也尝试过一些文字表达的写作。可能目前来看,做的最好的,被人们认可的好像是摄影的表达,也不排除以后会做雕塑,装置等,首先不是我想跨界,只是当有一个想法适合用别的形式来表达的时候,就会身不由己。

对于我没有深耕的领域,如果想用以表达,就必须找到我自己的特殊点,使用的某种手段只是支撑我的话语的衣服架子,衣服需要衣架,架子也需要衣服来遮蔽,两者相辅相成。就像人想说的话,总得需要媒介来承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听到我说话,需要声音的传递。一段话要给别人看,那就需要用纸张来承载。

其实做摄影(艺术)就是很正常的一种表达方式,就好像我要说话一样,那为什么说话,因为人的本能。那是不是可以通过等式得出,摄影=本能,如果深究摄影为什么变成了我的表达方式,我也很难说出它源自哪里。

首先我没有受到家里人影响,一个军人世家,到我这彻底改变了他们的意愿,进入摄影也不是因为看到哪位大师,才陷入这个领域。只能说一切的结果,都是人生中每一个脚印,每一个选择共同叠加而成的,如果那天我出门溜达,而不是在家看一本书。如果那天我没去听那个讲座,而是去和朋友聚会。如果我没选择考研,而是去当兵等等,可能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这段对话。

但我也想知道我的别样的人生,但是我不能,因为我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现在的样子,是我20多年积攒而来,我要承认我的“历史”,期待我的“未来”。

Q5在你的创作中,有哪些元素是必须的?

“时间”,我说的时间不是说慢慢做,我的意思是那些你需要的元素需要你在阅读之后,事情发生之后去沉淀,才会有所心得。就好像有人说人的成长是在一夜之间。这里面有灵感的碰撞,机遇的巧合。或许也可以理解为,“经历”。

Q6你是否会将自己的作品和某一种类型联系起来?如果是的话,你是如何定义该类型的?

多看多学习,不想归类,希望可以一直保持自己的独特性。

《内啡肽的火焰》脑白质髓鞘脱失(仿制图像)《内啡肽的火焰》

星型胶质细胞产生的特殊基因Sema3a是运动神经元存活所必需的

(源自自然杂志的科学图片)

《内啡肽的火焰》显微照片显示人脑组织中的原生质星形胶质细胞(仿制图像)《内啡肽的火焰》一个人穿越大江大河,并走向那道白光《内啡肽的火焰》关于父亲一个人的梦境

Q7在创作《内啡肽的火焰》这个作品的时候,你是很感性的还是说是偏向于理性思考的?

感性大于理性。

Q8小时候你和父亲的关系如何?能谈谈对你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事情吗?

他对我很严格,印象很深的事情我在《寻觅鲁博》的电影短片里有提到,欢迎大家去看,哈哈

王翰林《寻觅鲁博》

Q9你是如何理解或定义死亡的?

是未知的,多样的,我相信未来会发生变化的。

“这是属于我们自己家庭的一种探讨”

Q10在创作这个作品之后,你对“家庭”和“死亡”的看法分别有了什么样的变化?你觉得摄影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的思维是独立的,不受他人影响的,但是这几年我越发的发现一个人成长的痕迹与他的家庭以及他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这些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是非常深刻的,也是难以抹除的。

所以我越来越清晰地明确认识到我父亲对我的影响,不见得是他非常明确的个人影响,可能是因他而对我产生了一些环境或者事件上的一些影响。所以在《寻觅鲁博》这个作品之后,我感到我现在才刚刚20多岁,已经没有什么想要说的了,基本上想要表达的也都表达出来了。那再让我为之动容的事情,那可能就是我父亲的那一段濒死经历了。

一直以来我做的事情就是在不断的探寻,我有带着我的家人故地重游的愿望。所以这段经历我又再次提起,希望带领着我的父亲再走一遍。当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的父亲也是非常赞同的,因为他也想搞清楚究竟怎么回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所以他就根据记忆重新梳理了他的濒死经历,写了一篇关于在濒临死亡时的所见所闻的回忆录。

同时,我们时常一起去研究这个病的病理,查阅了很多资料,在了解的过程中,我的父亲慢慢的理解了自己的病情,也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病情的恶化,以及发现这种病的各种临床现象与他当时在各种时间节点的状态相吻合,慢慢的我们从一个对医学毫无了解的普通人,逐渐对这个病情有了一定的了解。

我和父亲一起去探讨这段经历,甚至我们父子俩会坐在客厅的桌子上,在桌面的草稿纸上,一起去探讨死亡,一起去探讨我们看到的某一个观点,这是真的是把一个死亡的问题,把一个被旁人唾弃,避而不谈的问题被我们俩拿到了台面上来,去探讨里面的每一个细节。

回想我每一次所做的探寻,对我的父母都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点影响,在《寻觅鲁博》的时候,我带着父母去故地重游。后来闲聊中他们告诉我,如果不是我强行带他们回到那里,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看到那些旧时的场景中去,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去看看。那种触动对他们来说也是难以言表的。

再到《内啡肽的火焰》这组作品的时候,我让父亲也理解到什么是濒死,他的病症是什么,以及通过我们的探讨,让他认识到了一些别样的价值观和给他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我觉得我所做的这一切比带着爸妈去环游世界,或者是给他们大笔物质财富好像来的都更加珍贵,因为这是属于我们自己家庭的一种探讨,去促进我们自己的家族的情感。

《内啡肽的火焰》灵魂的两个房间《内啡肽的火焰》脑CT红灯《内啡肽的火焰》多巴胺传递的过程(仿制图像)《内啡肽的火焰》感受到幸福宁静,仿佛看到所有的亲人欢聚在一起

Q11当初促使你创作这个作品的问题现在是否已经解决了?

这里面不存在解决问题,仅仅是一段经历能否让人释怀。

Q12之后是否会拓展这组作品?为什么?

单纯这组不会了,可能会延伸出新的作品。有几个想法,具体就不提了。

“宽容的接受一切优秀的作品,不仅仅是摄影”

Q13有没有对你影响和启发特别大的人或者作品?

早期喜欢拍一些景观,会有像NadavKander等人。现在喜欢的宽容度变大了,接受一切优秀的作品,不仅仅是摄影。电影,文学都是源泉。

Q14在创作《内啡肽的火焰》时,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分享的?

《内啡肽的火焰》脑脊炎治疗(仿制图像)

就是这张带着蓝手套打针的照片,其实这张照片的灵感是来源于父亲的一句话,他说在治疗的那段时间,经常要做脊柱穿刺化验,感觉大脑像被人掏了出来一样,就像是杀鸡取卵的感觉。

为了拍这张照片,我在淘宝上买了一整箱猪脑,可是猪脑化冻之后就变得非常脆弱,也很难成型,基本上要尝试很多次才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那阵子经常晚上在想怎么吃掉猪脑,用青椒炒,下面条,油炸,再就是涮火锅。

很有意思的是我女朋友不爱吃猪脑,有一次拍摄完我把猪脑和鸡蛋放在一起打碎,做了鸡蛋肉卤面。看着她吃的特别香,当时也没敢提,大概过了很久我才告诉她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这哪是猪脑啊,这是爱啊。(hhhhh

Theillusionofhumanbeingsoriginatesfromtheimaginationofwhattheysee

人类的一切幻境都源自于对现实所见物的想象

《内啡肽的火焰》展览现场

////关于Aperturist////

原标题:《我要承认我的历史,期待我的未来》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yy/142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