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渐冻症晚期的患者,毕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和一直陪伴照顾他的女友结婚,你会支持他吗? 如果一个身患不治之症的小男孩,生日唯一的心愿就是能有体力打一场篮球,你会为何帮他实现心愿而用特殊药物帮他短暂恢复体力吗? 这些从电视剧《促醒者》中的病例引发的问题其实触及到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当我们面对死亡威胁时,怎样才算是最好的告别。 这个问题不仅是每天处理生死的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生命行将结束,我们要怎样面对即将来临的无边黑暗?怎样才算是了无遗憾地过完一生? 在电视剧《促醒者》中,小山和张嘉明都是女医生潘小艾的病人。他们一个是得了罕见遗传疾病的小神童,一个是得了渐冻症的击剑运动员。 小山早慧,有着远超出同龄孩子的心智水平和情商。 但老天爷给了他一个绝顶聪明的大脑,却没能给他一副好身体。 当他因医院做检查时,发现了他患上了一种叫做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遗传疾病。这种病需要父母配合做基因检测才能确定病灶。无奈小山的亲生父母早在小山出生前就离婚了,现在的父亲只是小山的养父。 父母之间的情感纠葛导致病情确诊拖延,而小山的病情却恶化得比想象的要快,很快研究就完全失明了。 在小山生日来临之际,小山的父母提出想完成孩子的一个心愿,短暂恢复一下视力并打一场篮球赛。 面对孩子天真无邪的脸和孩子父母真心的恳求,潘小艾为了完成孩子的心愿,不惜瞒着主治医师暗自求助韩西林用中医的眼内针等疗法帮小山暂时恢复体力。 而作为潘小艾的另一个长期跟踪的患者,张嘉明原本是一个前途无量的击剑运动员,和自己的女友相恋两年,正准备求婚却被确诊患上了渐冻症。 为了不拖累女友提出分手。但女友看穿了他的隐瞒,决定陪在他身边照顾他。无奈嘉明的病发展得很快,五年时间已经基本上失去了所有的肌肉能力,眼看马上要影响心肺功能走向呼吸衰竭。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嘉明和女友却要求领证结婚,遭到嘉明妈妈的强烈反对。 可是全程见证了嘉明和女友爱情的潘小艾为了成全这对苦情人,医院的规定,医院。两人不仅领了证还重游了曾经相识相爱的赛场,完成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结婚仪式。 但潘小艾也因此遭到院里的处罚。 为此有人评论说潘小艾这样的人不适合做医生,因为她面对患者缺乏冷静客观的病情评估,没有按照家属的意愿想尽办法延长病患的生命,而是在明知有可能加速病患死亡时采取了放任的态度。 但在前克林顿政府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的高级顾问阿图·葛文德却在他撰写的畅销书《最好的告别》中告诉我们,作为医生也不是神,也会对许多病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当一切都不可逆转地朝死亡发展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抓着延续生命体征这一点不放,只为求一种尽职尽责的心理安慰。而应该更好地来思考如何让病患自己更体面地按照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活到终点。 医生不可能挽救所有的生命,但可以尽其所能提高患者生命倒计时时的生活质量。 阿图在书中说,人们在权衡痛苦程度时并非是根据整个过程的平均痛苦指数,而是通过最糟糕的时刻和最后时刻两个时间点来对整个过程的痛苦程度进行判断,也就是所谓的“峰终定律”。 也就是说,即便刚刚经受了半个多小时的高水平疼痛,只要在医疗过程结束时有那么几分钟不痛,病人对总体疼痛的评价就会戏剧性地降低。 这就意味着,当人们接近死亡时,只要能帮他们尽可能地降低痛苦,完成自己的心愿,便能在善终服务的辅助下,更加舒适平静地接受自己的死亡,而不是直到生命的结尾还遭受剧烈的痛苦,并给身旁的人造成巨大的心理阴影。 阿图通过自己经历的各种死亡发现,在生命的结尾,人们其实更希望分享记忆、传承智慧和纪念品、解决关系问题、确立遗产、与上帝讲和、确定留下的人能好好活着。 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主张结束自己的故事。如果我们出于愚钝和忽视而剥夺人们的这个角色,就应该永远感到羞愧。 因此从这一点看,潘小艾帮助小山和张嘉明完成他们最后的心愿,让他们在生命的结尾处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故事,可以说正是尊重生命、尊重病患的做法。 小山和张嘉明虽然最后都没能出现生命的奇迹,但却通过这样一种有仪式感的方式让自己的死了无遗憾。不仅让自己更坦然地接受死亡,更抚慰了活着的人心中的痛苦,让人们带着最好的回忆活下去。 从这一点看,结尾不仅仅是对死者重要,也许,对于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yy/1429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