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成就,医术仁心,回首历史,展望未来! 值此中华医学会成立周年之际,在南京召开的“第十五次中国脑血管病大会(CCCD)”,在两天紧张而热烈交流声中胜利闭幕。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组长刘鸣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她说:“本次大会受到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领导高度重视并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内容丰富,包括卒中的诊治、预防的热点、影像学、神经介入、康复护理,疑难症的讨论等。特别是“专家面对面”的病例分享都非常爆满。”,邀请到国际知名教授3位”,“对脑血管病规范化治疗和临床指南进行了详细解读,受到了很多年轻医生追捧,这对我国神经领域未来发展非常有好处!” “本次大会参加人数近人,共收录汇编0余篇,分论坛10个,专题报告85个,论文交流91个,壁报交流多篇。在此,我谨代表大会组委会感谢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专家、领导以及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医学、医院和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的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大家对本届会议的支持!” 闭幕式上罗本燕教授从蒲传强和徐运教授手中接过了“CCCD”这一中国脑血管病学术盛会的举办权,罗本燕教授表示浙江省神经病学的同道有信心共同努力,把年中国脑血管病大会办好。明年4月份,春暖花开时节,我们杭州再相聚! 义诊活动: 4月9日南京大医院门前排满了人,这些患者和家属都是慕名而来,参加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组织开展的义诊活动。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会长蒲传强教授介绍说:“在召开学术会议之际,借助来自全国的神经病学专家团队开展义诊公益活动,不但能很好的服务百姓,更能积极地促进各地学术交流,整体提升诊疗水平,我看到现场踊跃排队的人群,说明这个义诊活动是受很多百姓欢迎的,我们还会积极的坚持办下去”。 高端专访 青年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分析 医院神经内科的王中原教授就青年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与大家分享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两组人群,青年组为14岁以上35岁以下的青年人,中老年组包括36岁以上人群,对这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与危险因素比较,发现青年组以妊娠及产褥期为主,而中老年组以感染性疾病为主,同时青年组的临床表现更重,意识不清及认知功能减退比中老年组高,但是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无差异,影像学结果显示青年组的脑叶新鲜梗死或出血多于中老年组,静脉窦受累大于4处比例也高于中老年组,然而出院时mRS评分大于等于3分的比例无差异,即近期预后无差异!结论是:青年人多数病因明确,症状重,但抗凝治疗效果好! 脑卒中后心理障碍的康复 脑卒中后心理障碍的临床特征:1、思维方式改变,包括自我中心、注意力转换困难、情绪化、幼稚行为2、情绪控制能力减弱3、意志行为改变 脑卒中病人心理康复过程经历5个时期:震惊期、否认期、抑郁期、反对独立期、适应期。 卒中病人大多数不按顺序经过以上2-5期,90%患者有过否认期,40%病人经历过抑郁期,60%病人最后能进入适应期。各期治疗有不同的特点对脑卒中心理障碍/抑郁期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应尽早发现、尽早开展三环类抗抑郁药一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剂。心理安抚、转移注意力等。 重症脑卒中患者低温的护理 低温治疗脑保护年美国AHA指南推荐目标温度:32-35℃,从而降低脑代谢率、减轻脑水肿、减少有害物质生成及抑制细胞凋亡。降温的方式包括体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鼻咽喷射快速诱导脑补低温技术、血管内热交换技术等。 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诊断思路 影像检查是确诊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重要手段。在第15届全国脑血管病大会上,医院神经内科的田成林教授,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诊断思路”做了详细的介绍。CVST造成的脑实质病灶有其自身特点,主要包括静脉回流和脑脊液回流障碍造成的脑水肿、静脉性梗死和静脉性出血。静脉性出血多表现为脑叶出血、多部位出血、渗血样表现或大脑凸面蛛网腹下腔出血。静脉性梗死病灶分布多不符合动脉血管支配。这些影响特点常为提示CVST的线索,CT平扫静脉窦呈高密度条索证,MRIT1T2像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血呈高信号,是进一步确诊CVST的影像证据。诊断CVST时,应注意鉴别非血栓性静脉窦狭窄,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诊断思路。 抗血小板制剂的出血风险评估 来自医院的徐运教授讲解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与出血风险的多项临床和基础试验及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胃肠道损伤机制,并指出抗血小板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如服药时间、合并疾病、联合用药等,并对抗血小板治疗前评估流程、目前临床预测出血事件常用工具(如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法全球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策略危险评分方法、基线评估出血风险的评分系统-CRUSADE评分)进行了详细讲解。 脑梗死后继发脊髓和周围神经损害 来自医院的曾进胜团队通过免疫荧光、westernblotting、电镜检测技术明确了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的食蟹猴脊髓前角及周围神经元数量减少,胶质细胞增生、周围神经轴索变性、脱髓鞘或髓鞘增厚,炎症细胞增生,肌肉失神经支配、梗死灶对侧较同侧更明显。 中外脑出血治疗差异和效果 INTERACT2研究结果于年5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INTERACT2的研究入选名发病在6小时以内的机型脑出血卒中患者,探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降压治疗是否改善其预后。医院的黄一宁教授对相同方案为何治疗结果不同做了以下分析:第一入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第二入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方面的差异;第三与入院患者治疗的选择处理村子啊差异有关。 高分辨影响标志物在脑血管病机神经变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烟雾病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起始处进行性狭窄伴周围侧支循环形成的脑血管疾病。DSA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无法提供血管壁的信息。高分辨率MRI可以很好的现实烟雾病血管的血管壁,能提供血管狭窄以外的更多信息。来自南京大学附属鼓楼意义的张冰教授采用一系列先进的MRI采集技术和算法,研究了内嗅-海马亚区等神经环路的微细结构,还进一步分析了AD和MRI中结构-代谢-白质-功能通路的改变模式,发现了多维度MRI具有检测空间导航相关神经环路的轻微病理异常的能力。 会议看点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仍面临挑战 医院倪俊教授表示:脑静脉血栓形成是相对较少的脑血管病,因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容易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治疗。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临床诊断率逐渐提高,更多患者得到早期识别及治疗,急性期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我国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仍面临挑战:1、复杂病因评估不充分;2、由于对某些静脉血栓形成较为特异性的神经影像marker认识不足,如深静脉血栓、皮层静脉血栓形成或不典型影像表现等,导致有创的活组织检查增加,创伤大且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最终预后不佳;3、临床孤立性头痛及颅内压增高时,诊断脑静脉血栓过度;4、对影像诊断陷阱认识不足,导致过度诊断或治疗。倪俊教授通过结合临床病例,分析上述目前脑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改进的策略。 结缔组织与颅颈动脉夹层-遗传or获得? 结缔组织病可引起颅颈动脉夹层,医院的董强教授就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和非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与颅颈动脉夹层的关系做了精彩讲座。董教授表示自发性颅颈动脉夹层占青年卒中原因20%以上,多种导致血管壁弹性和(或)韧性下降的遗传与环境因素均可增加动脉夹层发病风险。治疗须综合考虑夹层部位、病因、夹层形态、数量等因素。 神经性疼痛的康复策略 医院康复医学科李雪萍主任医师从病理生理学分类角度对疼痛做了详细描述。其中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以及混合性疼痛。疼痛的发生主要由于中枢或外周敏化引起。详细分析疼痛发病机制后,李主任提出了疼痛治疗新理念:全面整体观念;平衡协调观念;生物力学调整;主动运动康复。具体的疼痛处理原则包括:功能动作的评估;不良姿势及运动模式纠正;局部激痛点、扳机点消除;本体感觉强化;肌肉平衡重建;动作协调性增强;局部肌力及整体耐力提高。疼痛康复评定方面,主要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功能评定。疼痛治疗重点在于缓解症状、控制疼痛。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结合。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识别 医院的黄一宁教授作了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识别的主题报告,众所周知,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心脑血管事件显著升高,对于广大神经科医生来说对血管狭窄的评估显得必要。包括狭窄程度、部位、易损斑块、侧支循环,以及脑血管代谢能力几个方面。黄教授强调,斑块成分与卒中复发有着密切联系、斑块炎症、ECM分解、新生血管形成,以及遗传表现学改变具有参与。 MCHI联合治疗方案(渗透性利尿、低温、部分颅骨切除减压) 医院的宿英英教授就大面积脑梗死神经重症病人的治疗方案进行了精彩的专题讲座,宿教授认为,大面积脑梗死最重要的危害机制就是颅内压升高,无论是用甘露醇或高渗盐水渗透性利尿,还是低温或去骨瓣减压,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颅内压。至于这三种治疗方案的选择,宿教授认为都是越早越好,具体医院条件再进行个体化选择。 指南解读 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版解读 医院的刘鸣教授对《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版》进行了解读。首先她给我们介绍了指南的框架,前沿部分介绍此次指南的方法原则急诊诊断与处理部分建议尽快完善CT检查,确定是否为卒中,做好溶栓前准备并尽快溶栓,卒中单元提供了更加专业化和更安全的管理。指南也对急性期处理及治疗提出了建议,增加了早期康复和尽快二级预防的内容,也根据中国人群的特点,推荐血压一般在\mmHg以下,不推荐早期积极快速降压,超过\mmHg开始降压,而对于血压病前控制在/90左右的,可以在数天后开始降压,对于低血压者要寻找病因,扩容处理。同时也就早期静脉溶栓的4条适应症和14条禁忌症、10条相对禁忌症提出了详细的描述。对于血管内治疗也提出了推荐意见,提到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的使用建议,凝血酶抑制剂的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其他如改善微循环神经保护中医中药针灸治疗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验证。同时也在并发症处理中,推荐脑水肿患者头部抬高40度,也推荐脑出血转化患者在病情稳定大概一周之后开始抗血小板治疗! 中国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解读 随着中国脑血管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如何做好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工作越来越受到了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青少年白癜风援助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