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考试时间: 10月15、16日(周六日) 时间紧迫,必须冲刺 以下是药师帮高级教研团队,根据历年真题及考试规律,结合最新考纲,整理的高频考点,都是重点!重点!重点!一定要记牢哦! 上篇:第1~33个高频考点 1考点1:中医学基本特点 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考点2:症、证、病的概念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 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考点3:阴阳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 阴阳偏胜: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4考点4: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关键: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邻为相生,隔一个为相克) 5考点5: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的某一行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也称为“过克”。 原因: ①太过所致相乘:木乘土 ②不及所致相乘:土虚木盛 五行相侮:是指由于五行的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向克制,又称为“反侮”或“反克”。 原因: ①太过所致相侮,木亢侮金 ②不及所致相侮,木虚土侮 6考点6:五行在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相生规律: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①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 ②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 ③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 ④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 (关键:有涵、生、补这种表示加的字眼,就是相生规律) 根据相克规律:抑强、扶弱 ①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 ②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 ③佐金平木法:滋肺清肝法 ④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 (关键:有抑、制、平、泻这种表示减的字眼,就是相克规律) 7考点7:五脏的生理功能 五脏 生理功能 肝 主疏泄、藏血 心 主血脉、主神明 脾 主运化、主统血 肺 主气、司呼吸 宣发肃降 调通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肾 藏精、主水 主纳气 8考点8:五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心主血脉,肺主气 心与脾 血液生成:心主血,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血液运行:心行血,脾统血 心与肝 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藏血 神志活动:心主神志,肝调畅情志 心与肾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温煦肾阳,使肾水不寒 -肾水(阴)必须上济于心,制约心阳,使心火不亢 肺与脾 气的生成:肺主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 水液代谢:肺主行水,脾运化水液 9考点9: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脏腑 生理功能 心与小肠 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肠实热上炎于心 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 脾与胃 纳运相宜: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 升降相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燥湿相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肝与胆 消化 精神情志 肾与膀胱 相互依存、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小便的生成、贮存与排泄。 10考点10:气的分类及分布 名称 含义 生成 分布 生理功能 元气 人体最根本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肾精 化生 根于肾,经三焦分布全身 ·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激发和推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 积于胸中 集聚处称“膻中、气海” 清气 谷气 上走息道 下入气街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 ·与视听嗅言动有关 营气 行于脉中富含营养的气 水谷精气 血脉之中循脉上下 ·营养全身 ·化生血液 卫气 行于脉外具有防御作用的气 水谷 悍气 行于脉外,皮肤腠理、胸腹脏腑、布散全身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 ·温养脏腑; ·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维持体温 11考点11: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推动生长发育、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2.防御作用:主要是卫气的作用 3.温煦作用:温暖脏腑经络,保证其生理功能正常实现(我们的脏腑经脉就像花草树木一样需要阳光的温煦,而气就是阳光) 4.固摄作用:主要是脾气的作用,具有防止血液溢出血管,防止汗液等的过度流失 5.气化作用:实质上就是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涉及到变化的都属于气化作用) 12考点12:血的生成、运行及功能 1.血的生成: ①水谷精微(营气+津液) ②肾精(肾藏之精华) 2.血液的运行: ①心: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 ②肺: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③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 肝主藏血,贮藏、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④脾:脾主统血,维持血液循环于脉内不致溢出 3.血液的功能: ①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②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2考点13:气血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 ①气能生血 ②气能行血 ③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①血能生气 ②血能载气 14考点14: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1.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2.交接规律: 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面(头为诸阳之汇) 阴经与阴经交于腹部 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 (阳阳头,阴阴胸,阴阳在四肢) 3.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襄 (肥肠未批先尝,光身包饺单干) 15考点15:奇经八脉的基本功能 1.督脉: ①调节阳经气血,故称“阳脉之海” ②与脑、髓和肾的功能有关 2.任脉: ①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②主持妊养胞胎 3.冲脉: ①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 ②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之功能,并同妇女的月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4.带脉: ①约束纵行诸经 ②主司妇女的带下 5.一源三歧:指的是督脉、任脉、冲脉均起源于胞中。 14考点16:六淫的致病特点 1.风邪: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3.暑邪: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伤津耗气 ③暑多挟湿 4.湿邪: ①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黏滞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燥邪: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6.火邪: 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火易伤津耗气 ③火易生风动血 ④火易致肿疡 17考点17:痰饮的致病特点 1.肺:喘咳咳痰 2.心:胸闷心悸,甚至神昏痴呆 3.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 4.经络: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5.咽喉:痰与气凝结咽喉,出现咽喉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梅核气) 18考点18:瘀血的致病特点 1.形成: ①气虚:推动力不足 ②气滞:气血运行受阻 ③血寒:寒凝血滞 ④血热:血热出血 ⑤外伤 2.致病特点: ①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 ②肿块:外伤肌肤局部青紫肿胀,固定不移 ③出血:血色紫暗,或夹有血块 19考点19:邪正盛衰病机 1.由实转虚 2.由虚转实 3.虚实夹杂:实中夹虚:真实假虚证,大实有赢状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在外看为虚证) 虚中夹实:真虚假实证,至虚有盛候 (脏腑的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再外看为实证,如戴阳证) 20考点20:阴阳失调病机 1.阴阳偏盛: 阳偏盛:阳胜则热,具有热、动、燥的特点 阴偏盛:阴盛则寒,具有寒、静、湿的特点 2.阴阳偏衰: 阳偏衰:阳虚则阴盛,故阳虚则寒(虚寒) 阴偏衰:阴虚则阳亢,故阴虚则热(虚热) 3.阴阳互损: 阴损及阳: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 阳损及阴:在阳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阴虚 4.阴阳格拒: 阴盛格阳:阴寒内盛,逼迫阳气浮越于外,会出现真寒假热,需要用热性药物,热因热用 阳盛格阴: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不能输布于体表四肢,会出现真热假寒,需要用寒性药物,寒因寒用 5.阴阳亡失: 亡阳:阳气突然性脱失 亡阴:阴液突然性丢失 21考点21:气血津液失调病机 气失调: 1.气不足:又称“气虚” 2.气行失常: 气滞:气机郁滞 气逆:气机上逆 气陷: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 气闭:气机闭阻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失 血失调: 1.血不足:又称“血虚” 2.血行失常: 出血:外伤、气虚、血热 血瘀:气滞、气虚、痰浊、寒邪、邪热 津液失常 1.津液不足:津液耗伤:发热、多汗、吐泻、多尿、失血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 22考点22:望神 1.失神 又称无神,是精损气亏神衰的表现。 预后不良。 精神萎靡。 晦暗无华。 目光晦暗呆滞。 呼吸微弱,消瘦,动作迟钝,强迫体位或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2.假神 是久病、重病患者突然出现的暂时性好转虚假现象。 阴阳即将离绝,危候。 原来意识不清,突然精神转“佳”。 原来面色晦暗,突然两颧红赤如妆 原来目光呆滞,突然目光转亮 突然能食 23考点23:望色 1.白色:主失血、虚寒证 2.黄色:虚证、湿证 3.青色:寒证、痛证、淤血证、惊风证 4.黑色:肾虚、水饮证、瘀血证 5.赤色:主热证 23考点24:望舌形 舌形 主病 胖大 脾肾阳虚,心脾热盛,中毒(脾虚水盛,舌体就会水肿,也就胖大) 瘦薄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火旺把舌体的水分蒸干,舌体也就瘦薄) 裂纹 阴液亏虚、热盛伤津、血虚不润(就像土地干旱有裂纹一样) 齿痕 脾虚湿盛(常和胖大舌一同出现,因为舌体胖大,所以舌体抵住牙齿,出现齿痕) 芒刺 热邪亢盛,血分有热(火太大,把舌体水分蒸干,就有刺状突起) 18考点25:问寒热 寒热类型 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 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脉浮紧 风寒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面红,脉浮数 风热表证 寒热往来 发热与恶寒交替发作,发无定时,口苦,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食 半表半里证 少阳证 发热恶寒,发有定时,头痛剧烈,多汗,口渴 疟疾 但寒不热 新病突然怕冷,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 实寒证 久病体弱畏寒,面白肢冷 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 高热(T≥39℃)持续不退,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里实热 潮热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 +腹痛拒按,便秘燥结 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 +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 阴虚证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 +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 湿温病 低热 日久,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或自觉发热 气虚、阴虚、气郁、温病后期余热未尽 26考点26:问汗 问汗 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 自汗 日间汗出,活动尤甚 +神疲乏力、畏寒 气虚、阳虚证,卫阳不固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 +潮热、颧红 阴虚证 绝汗 病危重,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阳、亡阴证 战汗 先全身战栗,继则汗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汗出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 邪正剧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27考点27:问疼痛 问疼痛 疼痛特点 临床意义 胀痛 痛处胀满,或兼痛处走窜不定 气滞 刺痛 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 血瘀 隐痛 疼痛不甚,隐隐作痛,绵绵不休 虚证 重痛 疼痛有沉重感 湿邪困阻 冷痛 痛处寒凉,得温痛减 寒证 灼痛 痛处灼热,喜冷恶热 热证 绞痛 疼痛剧烈如刀绞 实邪阻闭气机(瘀血、虫积、结石、寒邪) 掣痛 抽掣、牵引疼痛 经脉失养或阻滞不通 28考点28:脉诊部位 寸关尺分候脏腑 左手 右手 心 寸 统括胸以上及头部 肺 肝 关 统括膈以下至脐上 脾 肾 尺 统括脐以下至足部 肾(命门) 29考点29:常见脉象的主病 名称 脉象 主病 滑脉 滑 往来滑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 痰饮,食滞,实热,妊娠 动 脉来短小滑数有力,应指如豆 惊恐、疼痛 涩脉 涩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伤精血少 弦脉 弦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痛证,痰饮 紧 犹如牵绳转索 寒证,痛证,宿食 革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主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细脉 细 脉细如线,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湿证 濡 浮细软,如絮浮水,轻取即得,重按反不明显 虚证,湿证 弱 沉细软而应指无力 气血两虚诸证 微 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心肾阳衰及暴脱,阴阳气血诸虚 30考点30:心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 共有症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心气虚证 心悸 气虚证 心悸气短,神疲乏力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舌淡苔白 脉虚 心阳虚证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 +虚寒证(病久体弱,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白或晦暗,舌质淡,脉弱) 舌淡胖或紫黯苔白 脉弱或结代 心血虚证 心悸、失眠多梦 +血虚证(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 舌色淡白 脉细弱 心阴虚证 +阴虚证(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舌红少津 脉细数 心血 瘀阻证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牵引左臂内侧疼痛) +血瘀证之象(疼痛、面唇指甲青紫) 舌紫暗有青紫斑点 脉细涩或结代 心火 亢盛证 发热、失眠、心烦 +吐衄 +舌赤生疮 +尿赤涩灼痛 舌尖红绛 脉数有力 31考点31:肺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肺气虚 咳喘无力,自汗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舌淡嫩 脉虚弱 肺阴虚 干咳,痰少而黏 +阴虚证(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舌红少津 脉细数 风寒犯肺 咳嗽咯痰 稀白痰 +风寒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 苔薄白 浮紧 风热犯肺 痰少色黄 +风热表证(发热重恶寒轻或恶风、有汗) 舌尖红苔薄黄 浮数 燥热犯肺 咳嗽咯痰 干咳痰少难咯 +干燥症,兼表证、热证鼻咽口舌干燥) 舌尖红苔薄少津 脉浮细数 痰浊阻肺 咳喘,痰白量多易咯 +胸满、呕恶 苔白腻 脉滑 32考点32:脾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共有症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脾失健运 食少腹胀,便溏 +运化乏力(小便不利,肢体浮肿) +气虚证(病体虚弱,神疲乏力气短,脉虚) 舌淡苔白 脉缓或弱 脾虚下陷证 脘腹重坠,内脏下垂 +脾气虚证 舌淡苔白 脉缓或弱 脾不统血证 各种慢性出血 +脾气虚证 +血虚证 舌淡 脉细无力 脾阳虚证 腹痛 +虚寒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白或晦暗,舌质淡,脉弱) 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滑 沉迟无力 寒湿困脾证 纳呆、腹胀、便溏、身重苔腻 +寒象(寒湿) 舌淡胖,苔白腻 脉迟缓濡 湿热蕴脾证 +热象(湿热) (身热不扬) 舌红,苔黄腻 脉濡数 33考点33:肝病的临床表现和意义 证候 辨证要点 常见症状 舌象 脉象 肝气郁结证 情志抑郁(病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 +胸胁或少腹胀闷疼痛,善太息(肝经循行部位) 舌苔薄白 脉弦 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或阴部瘙痒、带下黄臭 +湿热证(小便短赤浑浊苔黄腻) 舌红苔黄腻 脉弦滑数 寒滞肝脉证 肝经所循行部位(少腹、前阴、巅顶)冷痛(疼痛遇寒加剧,得热痛减) +实寒证 苔白润 脉沉紧或弦紧 肝火上炎证 头痛耳鸣, 面赤烦躁 +火热证(发热口渴,面红目赤,吐血衄血,尿黄便结) 舌红苔黄 脉弦数 肝阳上亢证 +上盛下虚,虚实夹杂(眩晕,头重脚轻,腰膝酸软) 舌红少津 脉弦有力 或弦细数 肝风内动证 肝阳化风证 眩晕、震颤、肢体抽搐 阳亢阴虚 眩晕欲仆、头摇、头胀痛、肢颤麻木、步履不稳;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舌红或苔腻脉,弦细有力 热极生风证 火热炽盛 高热、神昏、抽搐 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血虚生风证 久病血虚 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爪甲淡白 舌淡苔白,脉细弱 肝血虚证 眩晕、目疾、手足动摇 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血虚证(病体虚弱,肌肤黏膜颜色淡白脉细) 淡白 脉弦细 肝阴虚证 目涩,胁痛,手足蠕动 +阴虚证(病久体弱,五心烦热,颧红,尿黄便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红少苔乏津 脉弦细数 下篇:第34~66个高频考点 获取方式:第一步:湖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湖北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