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段时间,朋友圈中有一篇文章广为流传,大意是:养育了两个孩子,我才知道孩子的天赋非常不一样,有的孩子天生不适合学习。文章详细描述了家中老大和老二在起步教育阶段的学习接受能力的表现大相径庭,试图得出一个结论:学习力是天生的,有些孩子天生不适合学习。这就给孩子贴上了一个“不适合学习”的标签。确实我们在生活中见到太多类似的标签了:这孩子不喜欢动脑筋;这孩子不适合学唱歌;这孩子不喜欢背书;这孩子以后数学肯定不好;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这样的观点像病毒一样的广泛转发与点赞,不知道要成功解脱多少家长的焦虑,又成功降低了多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要求和期待了。与此同时,丝毫不矛盾的是,人们也总是相信天才与奇迹。有些人似乎更容易学会演奏某种乐器,有的人看起来就像是天生的运动员,有些人似乎非常擅长与数字打交道,难道还有什么比这种天赋更值得期待的事吗?在对“天才孩子”充满赞许的同时,类似《早点接受孩子的平庸吧》这种观点,也让大部分家长默认了: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既不是天才,也永远无法抵达天才的高度。这种就是“滤镜式育儿”:给孩子贴上种种“做不到”的标签,就像一个个的原谅滤镜,通过滤镜去看孩子的表现,许多的不成功都是意料之中,许多教育的失败都有了借口。一旦你假定才华是天生的,那么,它会自动变成你无能为力去改变的东西:假如孩子并不具备学习的天赋,那就不要怀揣当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了。假如孩子第三次弹琴就想放弃,那么,他一定不可能成为朗朗。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那就别想要求他去做一些需要付出大量艰苦卓绝努力的事情了。这种循环思维完全有害无益。它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因为它可以让人们相信,在自己没有天赋的领域,甚至试都不用去试。这种想法,其实就是教育的负能量。(二)天才真的是天生的吗?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经过深入走访及潜心研究大量杰出人物后,在其著作《刻意练习》中说道: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人的大脑的适应能力与我们身体非常相似。就像其实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健身实现减肥,或者练出漂亮的肌肉一样,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根据你对它们的运用而改变。因此,通过清醒的、刻意的练习,可以我们期望的方式来塑造大脑。俗话说的“脑子越用越活”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是不是科学家、音乐家或者其他杰出人物,天生就有更好的大脑结构?艾利克森通过对比发现,与非音乐家的研究对象相比,音乐家在控制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大脑部位,也就是小脑,通常大一些,而且,音乐家训练的时间越长,小脑越大。那些从事数学研究工作时间越长的数学家,其右侧的顶下小叶中脑灰质越多。这个研究意味着,杰出人物大脑功能结构的改变,是他进行大量思考和练习的结果,并不是天生就如此。通过大量思考把大脑某一区域变的更大的过程,其实就是大脑的日常锻炼,和有些人走路时间久了小腿变粗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人与人之间有智商的差别,但基因对人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大。理解这个问题,你只需要想象周围确实有些人身形健美,但若想成为专业选手,不可能不去系统锻炼。而一个普通家庭主妇通过健美打卡成为美臀冠军的故事,在现如今也并不算奇特。人与人之间学习表现的差距,只有在一开始的时候会受到基因的影响。表现为有些孩子理解的更快,有些孩子理解的慢一点。但是这些差别不可能直接影响到相关的技能。也就是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音乐基因”“学习基因”或“数学基因”。一项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发现,他们通常比同行更早发表科学论文,而且,在整个职业生涯期间,他们在自己的学科内发表的论文比别人明显多得多。换句话讲,他们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努力。实际上,许多特级象棋大师在智力测验中的分数并不是特别高,因此,为成为杰出棋手的人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才是我们没有注意的事情。前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著名球星雷·阿伦,以其惊艳的三分球投射能力被广为熟知。但是,他在高中时代的跳投,并不比其他队友更出色;事实上,他的表现还很差。但他不向命运低头,而是掌控着自己的命运,一直在心无旁骛地刻苦训练。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将自己的三分跳投训练得如此娴熟自然,动作优美,以至于人们以为他天生就是三分球的高手。所以你看,并没有什么天生会学习,也没有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成绩,其实只是好的学习方法+大量练习而已。(三)心理学家艾利克森还发现:与非音乐家相比,成年钢琴家大脑的某些区域通常拥有更多的脑白质,这种差别完全由他们在儿童时期经常练习所致。孩子越早开始练钢琴,长大后脑白质也就越多。但一般来讲,脑白质增多,可以加快神经信号的传送,因此,在儿童时代练习弹钢琴,似乎能使练习者具有一定神经学上的优势,这是成年以后练钢琴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年轻人的大脑,即儿童和青少年的大脑,比成年人的大脑更具适应能力,因此,年纪越小,训练产生的影响也越大。那么如果家长希望孩子今后在某一方面更出色,那么就需要尽早开始做正确的训练。对于传统学习的要求,需要的是孩子长期记忆的能力,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这些能力,也是可以从小就去培养的。如果你希望孩子思辨能力更强,那么从小就要引导他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鼓励他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什么问题只告诉他答案,而是多问问孩子:这是为什么。如果你希望孩子的长期记忆能力更强,那么就更早让他开始背诵吧。这听起来很枯燥,但是完全可以把他变成一件妙趣横生的事情。我的朋友薇薇安从孩子3岁要求他开始背唐诗,到孩子6岁半,已经可以拿《唐诗三百首》随意飞花令了。过程中不断有质疑的声音,也遭遇过孩子的反抗,但是她从没怀疑过,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上学后的知识背诵毫无压力。不要只是感慨你的孩子似乎在学习方面不是王者,你的王者只是还找到他的宝剑而已,而这个寻找宝剑的过程,也是最珍贵的亲子成长。(四)那么,对于已经学习差的孩子,有没有什么《刻意练习》可以借鉴的方法呢?当然有。我自己在整个读书阶段,似乎并没有太认真在学习。青春期与老师顶撞、逃课、半小时后交试卷然后给全年级的人传答案,我其实都有做过。但是因为成绩傲人,所以从小便被冠上“聪明、天生会学习”的帽子。其实后面我自我反思,我在学习上面花的时间并不比其他人少,反而是更多。一是我热衷于研究学习方法。老师上课讲知识,大部分人会记笔记,讲方法的时候,大家多半只是听听而已。我恰恰不一样。不管是老师讲的,参考书上些的,那些学习方法我基本都会认真记下来,目的是为了“用更偷懒的方式学习好”。二是我其实有自己的想法,大量重复的习题不愿意做,即使老师布置了也不做(这个没什么好学的),但我自己会去找各种拔高题目,然后做到废寝忘食。连续好几天不睡觉攻一个章节也有过。三,我总是在广泛的阅读,尤其喜欢看人物传记,一个又一个杰出人物的真实人生,似乎给了我最初学习的源动力。所以,孩子的成绩提高,有几点家长需要做到。第一,给孩子学习的动机。父母给孩子大量的时间、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yy/155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