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体检攻略

基础项目

1.血常规:血常规检验当中很多具体的指标都是临床当中所常应用的敏感指标,血常规检验对于人体功能所发生的病理改变和相关情况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血常规检验的指标当中,主要对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等进行检验从而判断机体有无贫血、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2.尿常规:通过尿常规的检查,可以辅助判断有无尿路感染、尿路结石、慢性肾脏病等,同时也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辅助检查。

3.肝、肾功能:检查肝脏及肾脏代谢功能是否正常,有无肝肾受损。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定期进行肝肾功能的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药物引起的肝肾损伤。

4.血糖:空腹血糖的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并且糖尿病前期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5.血脂:血脂升高与糖尿病、高血压等密切相关,通过检查血脂,可以预防或知晓是否患有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以及其他一些心血管疾病。

6.甲状腺功能:定期的进行甲状腺功能的检测,可以明确有无甲亢或者甲减。尤其是计划妊娠的育龄期妇女,在怀孕之前要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相关筛查。

7.乙肝五项: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明确有无乙肝病毒感染,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机体内有无乙肝抗体,如果没有乙肝抗体,应及时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

8.心电图:心电图的检查可以明确有无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有无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等。必要时可以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

9.胸片:了解心肺及胸廓结构是否异常,可以筛查肺部的肿瘤、结核、炎症等疾病。

10.超声心动图:明确心脏有无舒张及收缩功能障碍,明确有无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性、风湿性、先天性等心脏病变及心肌病。

11.腹部超声:可以检查肝胆胰脾双肾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明确有无胆囊结石、脂肪肝、肾结石等疾病。

12.肿瘤标志物的筛查:肿瘤标志物的筛查有助于肿瘤早期的发现及诊断。

13.乳腺:中老年女性应定期进行乳房X线或钼靶的检查,进行乳腺癌的早期筛查。

14.妇科:中老年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等疾病。

15.前列腺:中老年男性应定期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检测,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

糖尿病患者的部分检查[1]

1、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以明确患者近2-3个月血糖的控制情况。

2、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这些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因此应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推荐每1~2年行一次检查;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每年1次,中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每3~6个月1次;重度非增殖期病变患者每3个月1次。

3、尿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诊断主要依赖于尿白蛋白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推荐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评估,这种筛查方式有助于发现早期肾脏损伤,并鉴别其他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肾病。

4、糖尿病神经病变检查: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诊断5年后,应进行糖尿病神经病变筛查。随后至少每年筛查一次。评估远端对称性多神经病变应包括详细病史、温度觉、针刺觉(小纤维功能)、压力觉和震动觉(大纤维功能)。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

5、糖尿病足病的检查: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应进行全面的足部检查,详细询问以前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病史,评估目前神经病变的症状(疼痛、烧灼、麻木感)和下肢血管疾病(下肢疲劳、跛行)以确定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患者的部分检查[2]

在高血压患者中,评估是否有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诊断评估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检出无症状性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早期检出并及时治疗,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是可以逆转的。

1、心脏检查:左心室肥厚是心血管事件独立的危险因素,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诊断的敏感性优于心电图,因此需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的检查。

2、肾脏检查: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升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或尿白蛋白排出量增加。微量白蛋白尿已被证实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高血压患者,尤其合并糖尿病时,应定期检查尿白蛋白排泄量,监测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3、大血管检查:定期进行颈动脉及下肢动脉超声检查,明确有无斑块,粥样斑块可预测心血管事件。踝臂血压指数也能有效筛查和诊断外周动脉疾病、预测心血管风险。

4、眼底检查:视网膜动脉病变可反映小血管病变情况,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的眼底镜检查尤为重要。

5、颅脑检查:头颅核磁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脑腔隙性病灶、无症状性脑血管病变(如颅内动脉狭窄、钙化和斑块病变、血管瘤)以及脑白质损害。

肥胖患者的部分检查[3]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早在年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它列入疾病名单,并认为是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简称BMI。又译为或体质指数。是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weightforheight)的指数即BMI=体重/身高2(kg/m2)。

BMI≥24kg/m2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BMI=18.5~23.9kg/m2)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3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5个危险因素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BMI≥28的肥胖者中90%以上患有上述疾病或有危险因素聚集。男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5cm,女性腰围达到或超过80cm者患高血压的危险约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其患糖尿病的危险约为2.5倍;其中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聚集者的危险约为正常体重者的4倍以上。

因此应该定期检测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腰围等指标。通过饮食、锻炼、药物等及时干预,使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骨质疏松患者的部分检查[4]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女性及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另外,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因此需加强对危险人群的早期筛查与识别,定期进行骨密度的检查,及早进行干预和治疗,即使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年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38(04):p.-.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19(01):p.1-44.

3.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J营养学报.(01):p.1-4.

4.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J中国全科医学..20(32):p.-.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hl/107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