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CSATISC)于10月9日-10月11日采用线下+线上的会议形式召开。11日上午8点30分,脑血管影像论坛准时开启,数位脑血管病和影像学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汇聚一堂,带来脑血管影像学最前沿的临床研究进展,小编甄选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脑血管病变临床挑战:

从大动脉狭窄到小血管病

王伊龙教授首都医科医院

论坛伊始,王伊龙教授从脑血管病变的病因、病理和影像学特征对脑血管病变进行了详细讲解,指出脑血管病变包括脑大血管病变和脑小血管病变(CSVD),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较大差异,因此病因、病理生理特征和影像学成像也具有较大差异。

脑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多种血管危险因素,CSVD病病因相对复杂,包括小动脉硬化性、散在及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炎症及免疫介导的小血管病等多种病因;脑大血管病理表现以动脉内膜脂质浸润和动脉中膜弹性组织减少为主,CSVD病理表现包括脂质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小动脉硬化等;两者影像学特征具有较大差异,脑大血管病根据血管病变特征可能出现以下三种影像表现: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变窄、颅内动脉迂曲扩张导致管腔扩张,颅内动脉僵硬度增加导致管壁变硬,CSVD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包括脑白质高信号、腔隙、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微出血等。

颅颈大动脉MR管壁成像

技术进展

赵锡海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

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临床常用各种影像方法评估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但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物理变化不明显,可能无法通过成像识别。对于这些患者,动脉管壁特征是诊断血管病变和易损特征的关键,MR管壁成像可准确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特征,目前MR管壁成像技术呈2D到3D、多对比度到杂交成像、定性分析到定量成像的发展趋势。

从2D到3D成像:2D管壁成像具有扫描时间长(30mins),覆盖范围有限(32mm),层间分辨率低(2mm)的局限性,且存在部分容积效应。3D成像可减少成像时间(5min成像),分辨率高(0.6-0.8mm3)、覆盖范围大(mm),且可直观清晰的呈现颈动脉斑块,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从多对比度成像(30min)到杂交成像(5-10min):杂交成像方面目前在探索的有SNAP序列:MRA+Gayblood+hyperT1W、MATCH序列:hyperT1+Grayblood+T2W和MultitaskDCE序列:DCE+T1mapping,均可一次扫描已多任务成像,在识别血管病变的同时可识别炎症、新生血管等,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

定性分析到定量MR成像技术:斑块成分复杂,定量MR成像进一步风险斑块成分,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是目前研究者致力发展的方向,最新的的影像进展可识别出斑块内钙化和出血,扩散成像和3D图像增强了定量MR图片的清晰度。

最后赵教授指出新型成像技术的临床价值还需开展临床应用研究才能得以体现,从技术研发到临床应用转化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

脑小血管高分辨MR成像

临床应用研究

杨旗教授医院

脑小血管病导致约20%的缺血性卒中,是引起痴呆最重要的血管因素。常规磁共振发现病变时已处于疾病晚期,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方法。微循环障碍所致血脑屏障损伤是脑小血管病早期脑损害的潜在机制,及时影像学发现和追踪血脑屏障损伤有利于识别和了解脑血管病变。

杨旗教授指出CT灌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扩散加权动脉自旋标记技术(DWASL)三种成像技术常用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观察。传统CT灌注受灌注参数和图像质量受扫描条件、对比剂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且检查范围小。DCE-MRI利用连续、重复、快速的成像方法,通过获取注入对比剂前后的图像,经过一系列计算分析得到半定量或定量参数。存在需给药、成像时间长等缺陷。动脉自旋标记(ASL)是一种利用血液氢质子作为内源性示踪剂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方法,具有无需给药灌注成像,信噪比高、成像范围大等特点。DWASL技术(水交换率Kw),根据毛细血管和脑组织中独特的(伪)扩散系数来区分标记水在毛细血管和脑组织中的比例,可敏感的检测到BBB通透性的改变,采用DW-ASL技术对BBB完整性进行动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原标题:《脑血管影像:从大血管到小血管》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yksmz.com/zzysm/15104.html
------分隔线----------------------------